成语

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造句 > 病句

修改病句练习及答案——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同学们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下面造句网小编带你看看修改病句练习及答案——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练习及答案——不合逻辑

  自相矛盾

  在同一句话中,前面已经说出了某个意思,后面又说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前后句缺乏一定的照应,从而造成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3.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第1句中,他既然是“幸免”的一个,自然没有死,又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第2句里,“断定”与“大概”互相矛盾,不能并列.第3句,既然力量是“无比”的,又何须再“增强”?显然是顾此失彼,前后不一致.

  不合事理

  整个句子意思的表达与客观现实或事理明显地相违背,给人以不真实、不可信的感觉,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感知、无法推断.例如:

  1.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的价值.

  3.《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4.(2007年辽宁卷)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5.(2007年宁夏卷)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第1句的“风情”是不能“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的,明显地有悖事理.第2句按一般事理,首先是“在航海事业中很有实用的价值”,然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样才符合常理.第3句,“引人入胜”的前提应该是“非常生动”,所以,按常理应该先是“非常生动”,然后才能“引人入胜”.第4句中,翻斗车也能挖土?不合事理.第5句也不合事理,“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范围不清

  在一个句子里,常常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使得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小范围与大范围之间界线不明,从而导致句意的模糊.例如:

  1.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2.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3.我们要坚决反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各种腐败行为.

  4.(2007年湖北卷)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 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第1句中的“各项人才”包括了科学专家,所以两者不能并列,应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第2句,“一切出版物”已经包括了“报刊、杂志”,故不能并提.第3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本身就属于“腐败行为”,它们不能构成并列关系.第4句中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

  主客倒置

  在一句话中,同时说到一个人或一件事、几个人或几件事时,将主要的和次要的混淆倒置,从而造成对象不明,主客关系不清.例如:

  1.我们对“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2.他去年的学习精神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3.一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医生治好了我多年没治好的胃病,这件事对我的感受很深.

  第1句应该是“‘比较文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第2句,我们在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时,一般以后者为主体.本句“去年”属前者,“今年”属后者,因此应将句中“去年”和“今年”调换位置.第3句,后半句应该是“我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分类不明

  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没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界定,将几种不同标准混杂在一起,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因而造成费解.例如:

  1.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和老人报名参加学习.

  2.我观赏过的戏剧的种类很多,有悲剧、话剧、歌剧、喜剧、正剧、歌舞剧等.

  3.在学习句子的时候,我们对陈述句、疑问句、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

  第1句中,青年、老人是按年龄来分类,妇女是按性别来分类,三者不能并列;第2句中,悲剧、喜剧、正剧,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分类,话剧、歌剧、歌舞剧是按表演方式来分类,不能交相并列.第3句中,陈述句、疑问句是按语气和用途来分类,主谓句是按句子结构特点来分类,三者同样不能并列.

  否定失当

  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本来已经出现了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上另外的否定词语,造成了多重否定,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恰好与原来意思完全相反.例如: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2.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第1句中,由于用了“就不”,意思刚好同原来的相反.第2句中“忌”与“不可”意思一样,两者并用造成双重否定不当而引起表意混乱.可将冒号后的三个“忌”与三个“不可”删掉.第3句多用了否定词“不”,使句子与原意相反,应删去“不”.

  对应不一

  一个句子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后面所说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相照应,造成一面与另一面不统一的情况,使得句子令人费解.例如;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2.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3.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所在.

  4.(2007年山东卷)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第1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是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逻辑性错误.应删去“否”字.第2句里,“有没有”是两面的,“取得成功”是一面的,两面对一面,不能照应.应删去“没有”.第3句中,前面的“能否”是从两方面来谈,后面的“关键”只从一个方面来说,因而两面与一面不能照应.应删去“能否”.第4句中“能否被刊用”与“没报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

  偷换概念

  在一个句子里,前面部分陈述的对象是一种事物,到后面部分陈述的对象却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这种逻辑错误就是偷换概念.例如:

  1.“在会上,大家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2.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3.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第1句中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更换了概念.第2句前面部分的主语是“歌唱组合”,到后面却变成了“作品”,也是偷换了概念,应改为“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岁.”第3句先陈述的是“巨著未及完篇”,后陈述的是书的作者“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概念前后不一致.

  强加因果

  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中,把没有因果关系(或只有部分因果关系)的情况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根据前面的部分原因想当然地推断出某一个结果来,这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例如:

  1.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因为他来自北方,所以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3.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第1句中所提的这些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第2句中他来自北方,并不一定思想守旧.第3句中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误用倍数

  倍数只能用于提高、增加、扩大等方面的情况,而不能用于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的后面.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倍数常常被误用.例如:

  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2.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的同类教材要少好几倍.

  3.这种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4.(2007年江西卷)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这四句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下降、减少、缩小等的情况下使用倍数,造成意思的费解,语义的模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