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 yán guān sè 解释 ◎ 察言观色 cháyán-guānsè[check what one says against what he does;observe the words and gestures of sb.;watch a person’s every mood] 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其心意 引用解释 观察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三国志·吴志·滕胤传》“﹝ 滕胤 ﹞徙 吴都 、 会稽 ,所在见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胤 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元典章·刑部二·鞫狱》:“事既到路,推官应须先自细看文卷,披详词理,察言观色,庶得其情。” 梁斌 《红旗谱》十八:“越是坏家伙们,心眼越灵,他们会察言观色。”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解释 ◎ 瞠目结舌 chēngmù-jiéshé[stare tongue-tied;stare dumb-founded] 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 鲍德新,刚发过了一大篇的议论,弄得人家瞠目结舌,似懂非懂。——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引用解释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 田疄 ﹞良久,觉腰间顿轻,用手捫搎,则腰缠尽失,瞠目结舌,手足无所措。”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 宋意 瞠目结舌者有间)好了, 高渐离 ,我决定遵从你的意思,我要认真改变作风了。” 唐 天际 《难忘的行程》:“当着会馆人的面前,老底子一揭,他瞠目结舌,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一扭身,踉跄地爬上一辆黄包车就蹓了。”亦作“ 瞠目咋舌 ”、“ 瞠目撟舌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冯勰》:“ 汪 叹曰:‘幽冥之理,岂其妄哉。’为述所遇於太守,太守瞠目咋舌者久之。” 张謇 《致袁内阁代辞宣慰使电》:“ 謇 在 江苏 輒忝代表,瞠目撟舌为社会詬责,无可解免。” 曾朴 《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以为诗是 中国 的专有品,蟹行蚓书,如何能扶轮大雅,认为说神话罢了。”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第五章:“当然,大家不管是谁挨骂,都只能瞠目咋舌。”
迟缓chí huǎn 解释 ◎ 迟缓 chíhuǎn[slow;tardy] 缓慢 行动迟缓 引用解释 缓慢。《后汉书·孔融传》:“性既迟缓,与人无伤。”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当忧復被冰雪埋,汲汲来窥诫迟缓。”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滴答答’的步子。”
充耳不闻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释 ◎ 充耳不闻 chōng’ěr-bùwén[turn a deaf ear to]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不听取别人意见 引用解释 1.塞住耳朵故意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当局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叶圣陶 《隔膜》:“听他的答语,便觉得淡漠无味,终至于充耳不闻。” 2.形容专心一致,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郑振铎 《桂公塘》八:“杂碎的笑语充耳不闻,笑语也掷不到他的一个角隅来。”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解释 ◎ 垂头丧气 chuítóu-sàngqì[dejected] 低着头无精打彩的样子。形容受到挫折而沮丧 引用解释 1.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 唐 韩愈 《送穷文》:“主人於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红楼梦》第一○四回:“﹝ 贾芸 ﹞要进园内找 宝玉 ,不料园门锁着,只得垂头丧气的回来。” 梁斌 《红旗谱》二四:“为了营救 运涛 , 江涛 又上省政府跑了一趟,结果又垂头丧气地走回来。” 2.形容禾苗枯萎,没有生气。 沙汀 《困兽记》十二:“但当走出郊外,因为目所能见的只有赤热耀眼的太阳,以及垂头丧气的禾苗的时候,他的容忍可崩溃了。”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三章:“田野里,庄稼都晒得垂头丧气,沟里的水都干涸了。”
捶胸顿足chuí xiōng dùn zú 解释 ◎ 捶胸顿足 chuíxiōng-dùnzú[beat the breast and stamp the feet (in deep sorrow or anger)] 形容极为悲伤或悔恨的样子 引用解释 见“ 捶胸跌脚 ”。
促膝谈心cù xī tán xīn 解释 ◎ 促膝谈心 cùxī-tánxīn[have a heart-to-heart talk;sit side by side and talk intimately] 促:靠近。靠近坐着谈心里话 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谈心,甚是款洽。——《喻世明言》 依弟愚见,这厅事也太阔落,意欲借尊斋,只须一席酒,我四人促膝谈心,方才畅快。——《儒林外史》
大步流星dǎ bù liú xīng 解释 ◎ 大步流星 dàbù-liúxīng[at a stride;with vigorous strides] 形容步子迈得大,走得快 引用解释 形容走得很快。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他在爬犁的近边,大步流星地走着。”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提着灯笼的 生宝 在天亮前开始结霜的牛车路上,大步流星地向南走去。”
呆滞dāi zhì 解释 ◎ 呆滞 dāizhì(1) [dull]∶行动、动作或反应迟钝的 他那呆滞的头脑 (2) [vague]∶无表情的 跳着舞,眼光呆滞,无精打采 (3) [sluggish;idle]∶经济上不活跃或商品、股票等滞销的 呆滞的市面 引用解释 1.不流畅;停滞。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张涇南 司寇 照 ,坠马伤古臂几折,时方进呈落叶倡和诗,遂用左手书楷,凝厚藴藉,无一笔呆滞,真造化手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三:“工商业目前的呆滞现象是暂时的。” 2.不灵活。 曹禺 《雷雨》第二幕:“她的眼睛有些呆滞,时而呆呆地出神。” 杜鹏程 《飞跃》二:“他终于一年又一年变得举止迟钝,脸腮下陷,眼光呆滞。”
打量dǎ liang 解释 ◎ 打量 dǎliang(1) [measure with the eye;look sb. up and down]∶仔细地察看 [一个人] 两双眼睛互相打量着 (2) [think;conjecture;reckon]∶以为,料想 你打量她这点事都干不好 引用解释 丈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以丈尺量地曰打量。” 宋 欧阳修 《论牧马草地札子》:“臣今欲乞令差去官只据见在草地,逐段先打量的实顷亩,明立封标界至。”《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何谓推排打量之法?……又去丈量尺寸,若是有餘,即名隐匿田数,也要没入,这便是打量。” 1.料想;估计。 宋 范成大 《甘雨应祈》诗之三:“説与 东江 津吏道:打量今晚涨痕来。”《红楼梦》第九十回:“那 雪雁 此时只打量 黛玉 心中一无所知了。”一本作“ 打谅 ”。 茅盾 《秋收》二:“ 阿四 !到底 多多头 干些什么,你说一打量我不知道么?” 2.察看。《红楼梦》第三回:“这 熙凤 携着 黛玉 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 贾母 身边坐下。”一本作“ 打谅 ”。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他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像是住了四家人。” 赵树理 《传家宝》:“忽然觉得房子里总还有点不整齐,仔细一打量,还是婆婆床头多了一口破黑箱子。” 3.打算;考虑。 沈从文 《失业》:“那日记上写着一片胡涂的言语,写了一段,他自己看看,很生气,还打量继续写下去的也不再写了。” 沈从文 《三三》:“不回来又到什么地方去落脚, 三三 并不曾认真打量过。”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解释 ◎ 胆战心惊 dǎnzhàn-xīnjīng(1) [horribly frightened;be panic-stricken;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战:通“颤”,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西游记》 (2) 亦作“胆颤心惊” 引用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獼猴闻得 如来 説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 碧野 《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 解释 ◎ 道听途说 dàotīng-túshuō[hearsay;what is spoken and heard in the street;pick up what has been heard on the way] 路上听来的消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引用解释 同“道听涂说”。 《平妖传》第九回:“虽然求法的念头甚诚,还在半信半疑,恐怕那僧伴所言,道听途説,未知是真是假。” 方之 《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 严赤 、 杨曙 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道听途说都写上。”
打听dǎ tīng 解释 ◎ 打听 dǎting[inquire;question;ask;investigate;probe]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探听消息 打听老王的消息 引用解释 探问。《京本通俗小说·刎颈鸳鸯会》:“ 张二官 是个行商,多在外,少在内,不曾打听得备细。”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一折:“我若打听的俺哥哥兄弟信息,我便寻去。” 清 李渔 《凰求凤·妒悔》:“我气他不过,不免用些心机,打听那一男二女住在何处。”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他几乎失去了主意,最后才决定还是到公司里去打听一下。”
大显身手dà xiǎn shēn shǒu 解释 ◎ 大显身手 dàxiǎn-shēnshǒu[be at one's best;cut a brilliant figure] 身手,本领、才能。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才能 大群街溜子,二流子也都大显身手。——端木蕻良《曹雪芹》 引用解释 充分显露自己的本事。 赵树理 《三里湾》七:“这两个人默默不语在这座房子里大显身手。” 巴金 《关于<龙·虎·狗>》:“但这里还是十分热闹、拥挤,也正是旅馆里的人大显身手的时候。”
大摇大摆dà yáo dà bǎi 解释 ◎ 大摇大摆 dàyáo-dàbǎi[strutting;swaggering] 大模大样的,故意摆出一付架势 次日早晨,大摇大摆的出堂,将回子发落了。——《儒林外史》 引用解释 形容满不在乎、大模大样地走动。《儒林外史》第五回:“知县看了来文,掛出牌去。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老残 走上,将差人一扯,説道:‘住手!’便大摇大摆走上暖阁。”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现在,她要捞回来这点缺欠,要大摇大摆的在街上,在庙会上,同着 祥子 去玩。”
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 解释 ◎ 得意忘形 déyì-wàngxíng[slap-happy be lost in exhilaration] 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 引用解释 1.《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谓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后以“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画》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兴迢遥。”《官场维新记》第六回:“ 袁伯珍 弄得得意忘形了。” 沙汀 《在祠堂里》:“当他向他的同事问询了几句以后,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乱飞,显出一种得意忘形的神态。” 2.谓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宋 欧阳修 《试笔·李邕书》:“余虽因 邕 书得笔法,然为字絶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点头diǎn tóu 解释 ◎ 点头 diǎntóu [nod;approve] 快速地向前低头;作为 [同意、致意或命令等的] 表示而向前低头 引用解释 1.头微微向下一动。表示允许、赞成或领会等。 五代 齐己 《寄松江陆龟蒙处士》诗:“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红楼梦》第三五回:“ 黛玉 看了,不觉点头。”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四大爷!四大爷!没有你,简直什么也办不通!你说一句,大家必点头,别人说破了嘴也没有用!” 2.表示招呼。 宋 刘过 《送刘从周教授》诗:“还乡若有过从便,会尽人间只点头。”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从今后,不干己事休开口;我则索会尽人间只点头,倒大来优游。”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会尽人情,点头亦属多事耳。” 3. 唐 时科举中选者,主考于其姓名上用红笔点一下,谓之“点头”。《新唐书·苏晋传》:“及 裴光庭 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朱点头而已。 晋 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雍 与兄 朗 、 序 、 福 昆仲八人,皆昇籍进士,列甲乙科,尝号为‘点头 崔 家’。”
调兵遣将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解释 ◎ 调兵遣将 diàobīng-qiǎnjiàng(1) [move troops]∶调动兵将,进行布置 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水浒传》 (2) [deploy forces]∶进行人员的安排布置 引用解释 调动兵马,派遣将领。引申为调动布置人力。《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得见。”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人那人调兵遣将,预备作战。” 浩然 《艳阳天》第三五章:“屋里的两个年轻人,两个基层干部,他们正在为自己的阶级调兵遣将。”
喋喋不休dié dié bù xiū 解释 ◎ 喋喋不休 diédié-bùxiū[never weary or saying;keep on talking;spout eloquent speeches ]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引用解释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喋喋不休地问他不知多少难以回答的有趣的傻话。” 沙汀 《困兽记》二六:“他一路喋喋不休,而且,他的话语几乎各自不相联属。”
顶天立地dǐng tiān lì dì 解释 ◎ 顶天立地 dǐngtiān-lìdì[of indomitable;of gigantic stature] 头顶青天,脚立在地上。形容光明正大,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我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汉,怎做了背祖离宗的牛马风。——《元曲选·连环计》 引用解释 1.头顶青天,脚踏大地。谓生存于天地间。 明 高濂 《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上》:“ 孙真人 《卫生歌》曰:‘……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煖衣寧不愧?思量难报罔极恩,朝夕焚香拜天地。’” 2.形容身躯魁伟。 巴金 《家》一:“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3.形容堂堂正正,志向远大,气概不凡。《五灯会元·育王裕禅师法嗣·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箇箇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勘验诸方,更来这里觅箇甚么?”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为人怎敢言而无信……枉了喒顶天立地,束髮冠巾。”《水浒传》第三十回:“ 武松 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不做这般的事。”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先生是 楚国 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