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勇攀高峰》电子课本
邓亚萍5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背着沙袋蹦着练打乒乓球。在她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五省少年乒乓球赛冠军之后,父亲把她送进了河南省队参加集训。可不久,邓亚萍就被送回了家,因为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她没有发展前途。这对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幼小的心灵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撕心裂肺般地痛哭了一场。然后,她毅然擦干了眼泪:我不会放弃,我要冲击!要练就最拿手的本领!
13岁时,邓亚萍以“正手快、反手怪、攻球狠”的“魔球战术”战胜了世界冠军戴丽丽,接着又力克李惠芬、耿丽娟(juān)和老将陈静,并入选国家青年队。胜利的鲜花使14岁的邓亚萍陶醉了,她不知不觉地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后果是:在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她大失水准,单打比赛竟以连负3局惨败,痛失进入前8名的机会。邓亚萍又一次痛哭了。
这两次刻骨铭心的挫(cuò)折使邓亚萍悟出了一个道理: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越向上爬,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停下来,想歇一歇,就可能滑落山谷,永远也不会达到峰顶……”
邓亚萍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抚平人生道路上的伤痛。为练就一手正手抢攻,反手快拨,快、狠、灵、准、刁的绝活儿,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背着教练加班加点偷练。她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一双被汗水浸透了,就换上另一双,继续闪转腾挪在乒乓球台旁。至于腿绑数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长跑5000米以上,每天挥拍数千次,更是她的家常便饭。连食堂的师傅都说:“什么时候看见邓亚萍来吃饭了,就说明训练馆没人了。”当时的教练许绍发这样评价她:邓亚萍是我们队训练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她都是好样的。
终于,邓亚萍用她那股被挫折磨炼的韧劲和自信,英姿飒(sà)爽地登上了与世界高手对抗的大舞台。
第11届亚运会上,中国男队1比5惨败于朝鲜队,世界女单冠军乔红首盘便失一分。在这种情况下,邓亚萍右手横握“大刀”球拍,刚一出场便做了几个挥臂扣杀动作,就像一团火焰,顿时燃起了全场观众的激情。中国的拉拉队索性全都站了起来,扯出一条巨幅横标:
“亚萍,此时不搏(bó),更待何时!”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她时而正手拉、拨、扣,时而反手推、挤、弹,关键时刻毫不手软。最终,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自信,力挽狂澜,为中国女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亚运会到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每到关键时刻,对手一旦发现中国教练打出的是“邓亚萍牌”,便士气锐减,先从精神上败下阵去。
中国球迷看着邓亚萍精神焕发的一招一式,即使不在赛场,也会冲着电视欢呼:邓亚萍,邓亚萍……
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1997年揭晓的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中,邓亚萍是唯一的中国运动员。所谓“佳”,既要有极佳的运动成绩,又要有极佳的风采和品格,合起来是极佳的精神。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邓亚萍的精神所感染,直接提名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在第26届奥运会上,在1997年10月的全运会上,萨马兰奇专程赶到赛场为邓亚萍颁奖。他看中邓亚萍的是什么?是那种人类共同追寻的,绝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1. 课文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事?是什么精神激励邓亚萍从挫折走向胜利的?
2.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这句话的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认:娟 挫 搏
写:萍 臂 撕 铭 挫 拨 挪 绑 傅 届 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