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上一篇:詹天佑下一篇:骑马上天山
[语文A版第十一册课文]
选读一 “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2003年10月16日晨6时,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21小时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披着巡天万里的征尘,准备从天外归来。
16日6时许,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朗草原主着陆场。“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站指挥车里清晰地响起。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中国境内。
距离地面已不到100公里的返回舱开始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高速进入40公里厚的黑障区。因飞船表面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致使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留给回收部队捕获目标的时间越来越少。着陆场暂时变得异常寂静。“‘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着陆区的前置雷达站在飞船刚出黑障区时准确捕捉到了目标,激动的报告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测量站的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目标,当飞船距地面30多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重要指令,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刻——“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回收主电源能否在此时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回收。人们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
“空中探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
着陆场上空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场景,五架直升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五点布阵。一张搜索网在无垠的天地间展开。
每架直升机都携带着相关的返回舱现场处置工具,一旦发现目标,就立即降落,对航天员实施现场救护。
“抛伞舱盖了!”尽管天幕已变成墨蓝,大家还是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此时飞船已完成拉出天线、打开主降落伞等一系列技术动作。
据回收现场的航天专家介绍,在距地面10公里高度时,飞船打开降落伞;距地面6公里高度时,抛掉飞船返回舱底部像锅盖一样的防热大底——这块由复合材料构成的防热层能有效抵抗因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2500摄氏度高温,保证返回舱安然无恙。抛掉防热大底后,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伞迅速张开,返回舱开始减速下降。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空中搜索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
此时搜救指挥车内的“着陆场搜救态势系统”准确地显示出空中分队、地面分队的行进情况以及落区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电子地图上,代表五架直升机的五色曲线开始向落点会聚。“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哪里在哪里!”“‘神舟’回来了!”
“我是‘神舟’五号,我已着陆”,指挥车听到了航天员杨利伟沉稳的报告声。
“直升机报告,目视返回舱。”直升机缓慢下降,停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救分队的官兵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余热尚存。
6时45分,身着白色宇航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地探头出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一时间,草原上掌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